上学记:英伦与新加坡小学教育对比初探

新加坡孩子初到英国小学,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教育制度,她们的心灵会经历怎样的波澜与成长?家长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跟随QZ三姐妹在英伦课堂的适应轨迹,及其父母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

Embarking on their journey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British primary school, what range of emotions and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might Singaporean children encounter in this unfamiliar environment and a completely different educational system? Follow the QZ sisters as they acclimatise to life in the UK classroom while the parents gain thoughtful insights about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education.

初踏英伦,小小书包里的新世界

2025年1月7日,是小娃娃们在英国上小学的第一天。

和新加坡不同的是,英国的小学从4岁开始,4-5岁是Reception,相当于学前班;5-6岁进入Year 1,以此类推到小学六年级。同一年出生的孩子以九月为界限,划入不同年级。于是,2014年5月生日的杯杯面进入六年级(如果她在新加坡,则是刚刚进入小学五年级),而2016年10月生日的疯猴子和2018年11月生日的面包脸分别上一年级和三年级。

QZ三姐妹行走沃金厄姆 (三名女性小学生在沃金厄姆小镇马路上行走的背影)
QZ三姐妹行走到沃金厄姆小镇中心

面包脸第一次上小学。同班的小朋友们都是2024年9月入学的,有些从4岁开始就是同学,关系比较亲密;而面包脸是个插班生,且英文不利索,我们今年对她的期待就是能交到朋友,听懂British English。

疯猴子的适应力很强,大方勇敢,我们不怎么担心。

最让我们操心的是杯杯面。

杯杯面的心事:学业与压力的拉锯战

杯杯面是个高敏感的孩子,以前在新加坡的时候就特别怕上学,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哭哭啼啼,不是头晕就是肚子痛,我们对她的安慰根本无济于事。我和金刚爵都不太注重学业成绩,让她快乐学习就好,而她也很少和我们谈论和学习相关的内容,顶多就是让我们帮她听写一些英文和华文词语,或者做几道数学题。我的理念是,学校能教的就给学校教,在家的时间我们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烤面包、看电视、读书、玩游戏、聊天,但尽量不涉及学术。

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杯杯面都对数学充满恐惧。也许她是个小心谨慎的孩子,数学成绩还能在BAND 2徘徊。升上四年级后,好强的她所有的科目都达到了BAND 1。我们极力降低对她的褒奖,怕她以保持BAND 1为压力,又开始出现身体的不适。只是让她相信,成绩只是学习的一部分,保持学习的热情就很棒了。但她还是给自己无谓的压力,在四年级年终考试前又哭着说害怕上学。

anxiety of tests and exams (Head of a woman with a handkerchief against her nose (1894) by Julie de Graag (1877-1924))
Adapted Image from Rawpixel / 一遇到考试或测验就会泪流不止

“考试只是检测你平时学习进度的工具,妈妈知道你很努力,如果真的很怕,就不去考试了好吗?” 我语气平静,希望她也能尽快放轻松。

她却觉得我在调侃她,生气地跺脚大哭。考试前,我带她去吃她最爱的寿司,才让她由阴转晴。

但这真不是长久之计。从现在到高中,如果她继续这么痛苦,那不仅是对她的折磨,更是对整个家庭的折磨。我也发现她的焦虑影响了两个妹妹,原本阳光开朗的疯猴子也开始抱怨上学的疲累和无趣。

我告诉她们,我在中国读书的时候遇到更严格的老师,有更多的考试,但是坚持下来,获得成就感,才会发现,那些曾经经历的都是值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你们的resilience不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吗?

但是我无法说服自己的是,经历这么多烦恼和不情愿后,她们还会对学习保持热情吗?她们被压抑的那些情绪的出口在哪里?每天为了上学而上学,考试而考试,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如一朵不堪重负衰败的花,是我想看到的吗?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有同理心、身心健康、抗压能力强、善良、独立等。但在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之前想想,希望自己最爱的孩子不要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不要她们被坏情绪包围,不要她们被学业的枷锁束缚得失去快乐,不要她们随波逐流,被社会所界定的成功的定义所裹挟。

在她们还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时候,不希望她们被关在四墙之内。

我们都知道新加坡的双语教育非常成功,而每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但转学也不切实际,我们不能保证杯杯面到了新的学校会过得更好——更何况她小学的老师实际上很照顾她,朋友之间也相处融洽,也结交了堪称闺蜜的朋友。就算踏出国门,到了新的地方,她依然要面对很多未知,情况也可能更糟。

就当这次来英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吧,我们都不知道这里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开学日的眼泪与拥抱

说回英国的小学六年级吧。

1月6日,杯杯面收拾好书包后就开始紧张了,设想所有可能遇到的最坏的结果——没有朋友,听不懂老师的话、被人排挤、吃不惯午餐的食物等——于是哭着说不去上学,我只好陪着她睡,和她一起想象会发生的好事等。

1月7日,她早早起床就开始哭着说不上学——一如既往——我们早就习惯这样的她,就说,如果实在不想去,就不去了吧。

她又不肯,书包都收拾好了,她不可能不去。里面是一个午餐盒——装着汉堡和葡萄干——都是她喜欢的,一个水壶和一套体育课要穿的短袖短裤(没有课本、笔记本、文具)。

出门的时候有点迟了。到了学校后,我们竟忘了怎么走到班级——在这里,家长要把孩子送到各自班级门口,由老师带进课室。于是我们只好回到学校的办公室问路。行政人员Jill把我们带到三个孩子的班级,并再次教我们怎么走。第一天就迟到了——杯杯面又开始紧张得要哭。分别的时候她抱了抱我们,不情愿地进了课室,我们才长舒了一口气。

拥抱后才肯进课室 (一名小学生进班级前与父亲的拥抱)
面露微笑的拥抱——那之前都是焦虑

从新加坡到英国:两种教育的温度

在新加坡的时候,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如下:

  • 7:30-升旗仪式
  • 8:30-课间休息(各年级有所不同)
  • 1:30-放学
  • 2:00-午餐
  • 3:30-5:00-课外活动(杯杯面每周有2-3次合唱团排练)

除了课间休息(recess)有半小时到食堂买食物或玩耍外,还有5分钟的短休(snack break),课与课之间没有过渡时间,下午回家2点后才吃午餐。

家庭作业一般是数学和华文,英文和科学几乎没有功课。但这是小四以前的情况,听说小五和小六的功课是很多的,而且多数家庭都有额外的补习及作业。

相比而言,英国小学生的作息:

  • 8:50:进入班级
  • 10:30-10:45:休息
  • 12-1:00:午餐
  • 1-1:15:休息
  • 3:15:放学
  • 3:30-4:30-课外活动(一周一次,每个学段六次,之后也可以更换具体的社团)

重点是:小一到小六几乎没有功课!所谓的功课是老师发了一些练习,属于自主性学习:你想练,就自己做,学校是不检查的,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

英国小学的家庭作业单样本 (某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家庭作业单)
这所小学三年级的春季家庭作业单

迄今为止,三个孩子的作业都是阅读(读给父母听,父母在一个阅读本子上签名)、抄写单词(用不同的字体写,然后造三个句子),仅此而已。所以她们大部分时间就是——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比如疯猴子喜欢表演和运动,杯杯面喜欢阅读和绘画,面包脸喜欢和我在厨房做各种各样的料理。我们会有各自的时间进行自己喜欢做的事,对了解自我、分配时间和探索兴趣的能力有所增强。

孩子们的微笑:从陌生到熟悉的成长

下午3点,我离开家到学校接孩子们。

我问她们:第一天有什么感受呀?她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杯杯面说同学们都很热情友善;疯猴子不仅交了很多朋友,还被老师夸奖;面包脸也很兴奋,觉得上学很好玩!

不久后,她们似乎就完全习惯学校生活了。早上7点半起床,8点半出门,睡眠充足,神清气爽。

而我也成功注册了孩子们的Scopay账户,能够给她们预订学校的指定套餐,就不用早起给她们准备午餐盒了。而午餐是她们一天中的高光时刻!(当然,杯杯面还是觉得新加坡小学有食堂,可以自己买零食更好。)

家长的守望:从焦虑到欣慰

每天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她们都一直谈论着学校、老师、同学、午餐等等,且对上学充满了期待。疯猴子说,如果早点来英国就好了。杯杯面说,我喜欢学校的午餐和我的朋友。而最小的面包脸也无惧新的变化,小小的脸上天天都带着笑。

我和孩子们聊起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及其团队,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的概念:H=S+C+V

  • H:幸福感=
  • S:天生遗传的幸福基准水平(例如乐观程度等)+
  • C:生活环境(例如积极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还不错的收入、更多闲暇或自由、压力适中的工作环境、宜居的居住环境等)+
  • V:自己可控的活动(例如进入心流的体验,做自身有优势的事,做利他的事,做感兴趣或有意义的事,终身学习等

此刻,她们都觉得现在的幸福指数更高。自主时间多,没有功课和考试,对老师和学校的信任度更高等。原来,孩子本不需要那么多习题要做,本不需要套用前人的经验用努力来改变命运,更无需被动参与到整个社会的竞争中,她们需要的是一个安全探索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独立生命的人格力量和幸福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幸福感又会持续多久呢?下一篇再继续分享吧!

English Summary

AvoYo chronicles the QZ family’s transition from Singapore to the UK, focusing on her three daughters’ adaptation to the British primary school system. The eldest, Cup Cup Mee, contends with significant anxiety rooted in pressure from past academic experiences, which raises concerns about the long-term effects on her and her siblings. Nevertheless, the UK’s more relaxed, child-focused approach—marked by minimal homework and greater personal freedom—seems to offer the children more space to explore personal interests and build confidence. AvoYo recognises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al resilience and genuine curiosity over achievement alongside growth in academic knowledge, while also wishing that the sense of fulfilment felt currently can last.

AvoYo (a personified avocado as a yogi meditating in a mandala of avocados)
AvoYo
真沃梨
Mummy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