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孤独的勇气

当文化隔阂成为孤独的围墙,如何用勇气凿出光?一位母亲在异乡的自我重构,与女儿共同书写跨越边界的成长诗篇。

When cultural divides fortify the walls of solitude, how does one muster the courage to let in the light to seek a breakthrough? Follow a mother’s journey of self-reinvention abroad, as she co-authors a tale of growth transcending boundaries with her daughter.

勇气的起点:跨越文化边界的抉择

如果说离开舒适区、踏上陌生的土地是一种勇气,那么真正融入新生活、克服重重障碍,才是对勇气最深刻的考验。

我本是个贪恋安稳的人,只愿守着岁月静好,与世无争。可当金刚爵说要远渡重洋求学时,我还是决意随他远渡重洋。三年光阴,不长不短。做了十几年华文教师,英文早已生疏,此番远行,于我无异于一场冒险。说不惶恐是假的,但人总该为梦想勇敢一次。金刚爵既有能力攀登学术高峰,上司也认为此刻正是进修良机,我怎能忍心让他的羽翼因我而沉重?

在异国土壤中的自我重构

可是,到了英国,我能做什么呢?

语言固然是一个障碍,但我相信,通过不断的交流和使用,英文总会变得流利。只是,我需要一方合适的土壤——或许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快餐店的点单台、超市的收银机,或是当地小学的助教岗位。起点低些也无妨,慢慢咀嚼生活滋味,结识形色人物,何尝不是另一种活法?在这里,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哪一种方式更高级,只是做出不同选择而已。但此刻的我,更渴望一处能让时光沉淀的角落——刚从钢铁般的秩序中抽身,我的时间能不能更慢一些呢?

工作于我,究竟为何?如今已不必为那微薄的薪水奔波,物质丰足,精神盈满——健身、烹饪、陪孩子成长、游历山川,生活似乎再无“必须”之事,亦无“非完成不可”的使命。而人生的至高理想,不正是如此吗?拥有自由,不被外物所困,真实地做自己。或许在旁人眼中,我并非多么耀眼,但这份自在,已是我所求的全部。

拥有任逍遥的自在 (家庭成员在冬日公园享受户外时光,孩子们穿着色彩鲜艳的外套,氛围轻松愉快)
拥有从容自在的幸福当下

或许生命唯一的遗憾,是向外绽放得不够热烈。这些年来,我总把全部心力倾注在家庭,潜意识里筑起一道透明的墙——墙外皆是过客,聚散随缘,不必相知。于是教书十余载,依然拙于交际。但既然已经踏出舒适圈的荫蔽,何不让枝叶伸展得更舒展些?

社恐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经历

2025年1月底我递交申请。

2月底,我正式成为了Oxfam慈善店的一名义工。

Oxfam二手店内部 (二手店内部,展示了各式各样的女装、书籍和礼品)
收银台角度的慈善二手商店内部

店长待我极是耐心,手把手教我整理捐赠品,最后安排我在库房专司其职。推开库房门的刹那,我仿佛跌进了一个微缩的世界——衣物玩具堆积如山,杯盘碗盏间杂其中,偶尔还能在角落里发现几枚异国的硬币。我的职责是专门打理衣物:分类、悬挂、贴标、熨烫,这些活计倒不算难。只是遇到陈旧或染了污渍的,就要挑出来放进回收筐,等着专人收走。

在这里,时光仿佛倒流二十年,我又变回了那个手足无措的小姑娘。蒸汽熨斗喷出的白雾总让我手忙脚乱,标签机的按键看得人眼花缭乱,就连面对前来捐赠的客人,我也不知该如何得体应对。每每这时,我只能红着脸,用支离破碎的英语向其他义工求助。有时她们浓重的口音让我如坠云雾,却也只能攥紧衣角,怯生生地再问一遍。

那日,一位捐赠者递来手写的姓名地址条,请我查询她的捐赠编号。我捏着纸条反复端详,那些龙飞凤舞的笔迹仿佛在跟我捉迷藏。最终只得向邻座的义工投去求助的目光。她倒是爽快,扫了一眼便报出拼写。可就在我转身输入的瞬间,那些字母又在脑海中模糊起来,不得不红着耳根再次询问。虽然对方始终和颜悦色,我却像打翻了五味瓶——窘迫、自责、懊恼在心头翻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张皱巴巴的纸条,真希望自己能有再多一点的勇气。

每天在校门口等待的时光里,我本可以像其他家长那样自然地攀谈。可每当想要开口时,喉咙就像被无形的绳索捆住——该说什么?怎么接话?这些念头在脑海中盘旋,最终化作沉默。来英伦九十余日,我竟连一个能说英文的对象都不曾觅得。

社交于我,始终是道跨不过的坎。就连遇见邻居时,简单的问候都变成煎熬。四目相对的瞬间,我总慌忙垂下眼帘,假装看手机,任沉默在彼此之间蔓延成河。

女儿跨越孤独的成长故事

六岁的面包脸在学校也尝到了孤独的滋味。课间休息时,她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男生们说“女生不能踢足球”,女生们嫌她“不会跳舞翻跟斗”。好不容易发现个独自挖土的小姑娘,对方却执着于寻找蚯蚓,对面包脸的加入兴致缺缺。

“一个人也可以很开心啊,”我轻抚她的发梢,“写字画画、玩玩具、看书,不都很有趣吗?”

她的声音闷闷的:“可我想要朋友……”

第二天,她在书包里放了两只迷你小熊。放学时眼睛亮晶晶地扑过来:“妈妈!有男生夸我的小熊可爱!”原来他们一起给小熊起了名字,玩了好一会儿。

可这份喜悦只持续了一天。小男孩很快对小熊失去了兴趣,面包脸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个。这次她换上了每晚抱着入睡的小企鹅,希望借此打开友谊之门。

几天后我接她放学,她的小脸兴奋得发亮:“妈妈!我有真正的好朋友啦!”

原来课间时,她目睹同学路易挥拳打向另外一名同学科比。一向害羞的她竟一个箭步冲上前,在路易扬手的瞬间,出人意料地举起手掌——“Hi Five!”的脆响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打人是不对的!”她挺直背脊,正义凛然,“我要告诉老师!”

最终路易被禁足,而科比红着眼睛对她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不怕路易报复吗?”我蹲下来平视她的眼睛。

她晃着脚尖:“他才五岁,和我一样高呀。”

“要是遇到更高大的呢?”

“那就找更高大的老师呀!”她眨着眼睛,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道理。

我既欣慰又隐隐担忧。直到一周后,她捧着“每周之星”的奖状回来——老师称赞她作文里闪耀的奇思妙想。

面包脸与每周之星 (一名小学生捧着获得的奖状)
捧着“每周之星”奖状的面包脸

“开心吗?”我抚摸着她的小脑袋。

“开心!”她兴奋得手舞足蹈,“但科比悄悄对我说‘真希望你能得奖’,我也这样祝福他。后来我获奖时,他说‘希望你每周都得奖’呢!”

夕阳穿过冒出绿芽的小树,在她睫毛上投下细碎的光。原来真挚的友谊不在玩具里,而在两颗懂得彼此祝福的心里。看着女儿澄澈的眼睛,我不禁想:或许该勇敢些的,是我这个大人。

勇气的传递

一次在教面包脸学骑车的时候,我们路过邻居家门,邻居正要出门,于是我不好意思地和她打了招呼。她夸奖面包脸学得很快,并将她的女儿的自行车取出,让她和面包脸一块儿骑车。

面包脸开始学骑车 (一名小学生年龄大小的孩子在英国某地方的小区马路上骑着自行车)
教着面包脸骑自行车

看着两个小女孩像春风里的蒲公英般追逐,我也主动和邻居攀谈起来。很自然地,我们聊了许多孩子的趣事;她还邀请我进屋,一同喝茶聊天。茶香从敞开的门缝里飘出时,我的英语句子还在时态里迷路,但她会接过我卡壳的单词,像拼图那样帮我把思绪补完整。

渐渐地,我紧绷的心也放松了下来。

第二天做义工的时候,有位银发奶奶夸我的衬衫好看。这次,我没有低头快步走开,而是轻声说了句:“Thank you… would you like coffee?”

或许勇气就是这样:当孩子在前方披荆斩棘时,母亲也在背后,学会悄悄松开自己紧握的拳头。

English Summary

AvoYo recounts her experience as Anpan Face and her confront the solitude impo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after moving abroad. AvoYo, initially hesitant and socially anxious, takes tentative steps to construct her new life—volunteering, seeking connection, and reflecting on her own limitations. Her daughter, similarly isolated at school, gradually finds friendship and belonging through acts of empathy and assertiveness. Their stories mirror each other, showing that courage is not a dramatic leap but a series of small, often uncomfortable choices to engage with the world. Ultimately, AvoYo suggests that the courage to overcome loneliness is nurtured in the shared, imperfect efforts of both generations.

AvoYo (a personified avocado as a yogi meditating in a mandala of avocados)
AvoYo
真沃梨
Mummy

Leave a Comment